跳转到此页面的正文

庭园・茶室

 庭园

东京国立博物馆主馆北侧有一个庭园,环绕庭园中的池塘设有五座茶室。随着四季的变化,鲜花盛开,枫叶似火,可谓是别有洞天。鉴于这里曾经有过专门从事动植物研究的“天产部”,因此,庭园里种植着各类罕见珍贵的花草树木,另有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奉献给法隆寺的五重塔、石碑和灯笼等文物。

春草庐

春草庐

原本是江户时代的河村瑞贤(1618-1699年)在修整疏通摄津淀川水道时修建的休息场所,后被迁至大阪,之后又被原三溪(1863-1939年)移至位于横滨的三溪园。1937年(昭和12年)搬迁至位于埼玉县所泽市的松永安左卫门(耳庵,1875-1971年)的柳濑庄内。1948年(昭和23年),柳濑庄被捐赠给本博物馆。1959年(昭和34年),春草庐搬迁至现在的位置。春草庐为入母屋式建筑物,三角形墙面上有一块横匾,上面的题字“春草庐”出自著名书法大师曼殊院良尚法亲王(1622-1693年)之手,是原三溪赠送给松永安左卫门的。
春草庐是木质的入母屋式平屋建筑物,采用茅草屋顶,设有五张榻榻米和三张榻榻米大小的茶室。

转合庵

转合庵

原本是小堀远州(1579-1647年)为了展示桂宫赐给他的茶器“于大名”而在京都伏见的六地藏建造的茶室。1878年,已被迁至位于京都大原的寂光院的转合庵又被转让给渡边清(福冈县令、福岛县知事、男爵),移建到东京麻布区霞町,之后,被三原繁吉(日本邮船的员工、浮世绘收藏家)收藏。三原还收集到茶器“于大名”,实现了茶室转合庵与茶器“于大名”的合璧重逢。之后,被转让给盐原又策(三共株式会社、现在的第一三共公司的创始人)。1963年(昭和38年),盐原又策的妻子盐原千代将茶器及茶室捐赠给本博物馆
六窗庵

六窗庵

六窗庵是庆安年间(1648-1652年)在奈良兴福寺慈眼院建造的茶室,与原本坐落在兴福寺大乘院内后被迁至现奈良国立博物馆的八窗庵、东大寺塔头四圣房的隠岐录共同被称为“大和三茶室”。1875年(明治8年)博物馆收购了六窗庵,将茶室分解后利用船舶进行海运,但是在伊豆附近海上失事。万幸的是,分解后的茶室没有被海水冲走。1877年(明治10年),茶室被移建在本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疏散的缘故茶室再度被拆解。1947年(昭和22年)9月,数寄屋的著名工匠木村清兵卫在现在的位置重新修建了六窗庵。
六窗庵是入母屋式建筑物,采用茅草屋顶,设有“三帖台目出炉”茶席,符合金森宗和(1584-1656年)的喜好。水屋(准备茶事和收拾道具的地方)、寄付(休息室)和腰掛(等待处)等于1881年(明治14年)由古笔了仲设计并增建。
躙口的手水钵采用四方佛水盘式样,原本是925年(延长3年)担任关白的藤原忠平建造的法性寺(山城国)石塔之一,后被迁至银阁寺,又经过多次易主之后于1885年(明治18年)归属于本博物馆所有。
应举馆

应举馆

应举馆建于1742年(宽保2年),当时是作为尾张国(现在的爱知县大治町)天台宗寺院明眼院的书院,后被迁至位于东京品川的益田孝(钝翁,1848-1938年)宅内,1933年(昭和8年)被捐赠给本博物馆,并迁至现在的位置。据悉,室内的水墨画是1784年(天明4年)圆山应举(1733-1795年)因罹患眼疾而在明眼院逗留时的挥墨之作。画有松竹梅的壁龛画保留至今。
鉴于绘画作品保存方法的原因,目前水墨画被保存在收藏库内。2007年利用最新的数字画像处理技术和印刷技术,对其进行了复制。目前,应举馆内设有复制后的隔扇画,重新为人们展现出圆山应举挥墨时的绘画空间。
应举馆是木质的入母屋式平屋建筑物,采用瓦片屋顶,横宽15米,进深9米,有两个房间,外设回廊。
九条馆

九条馆

原本建在京都御所内九条宅邸,后被迁至位于东京赤坂的九条宅邸,作为家主的起居室使用。1934年(昭和9年)九条家族将其捐献,移建至现在的地点。壁龛及隔扇等处都绘有狩野派的楼阁山水图,格窗上有整张的花梨木板,上面镂空雕刻着藤花菱家徽。
九条馆是木质的寄栋造式平屋建筑物,采用瓦片屋顶,横宽15米,进深10米,有两个房间,外设回廊。

文物与纪念碑

五重塔

五重塔

是高达5.7米的五重铜塔,塔顶相轮雕有龙饰,椽子和斗拱部分做工精湛细腻。塔基上刻有第五代将军徳川纲吉(1646-1709年)将五重塔奉献给法隆寺的文字--“大和国法隆寺元禄元年十二月日常宪院徳川纲吉”。鉴于徳川纲吉在世期间通常不同时记载他的院号及俗称,因此,推测这是在其死后奉献五重塔时的年号以及追加的施主铭文。
第二回内国勧業博覧会の碑

第二届内国劝业博览会碑

作为劝业政策的一环,明治政府举办的“内国劝业博览会”其第一届至第三届的会场均设置在上野公园内。1877年第一届博览会时,于主馆北侧露台附近建造了日本第一座以“美术馆”为名的砖造建筑。此后,在美术馆的正面,由英国人乔赛亚・康德(1852-1920)设计的博物馆旧主馆建成,并被作为1881年第二届博览会的会场。第一届博览会为期102天,到场人数超45万人;第二届博览会为期122日,到场人数超82万人。博览会的举办不仅在产业振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会上所展出的数量众多的美术品也促进了美术事业的振兴。此外,博览会的参展品由博物馆以特别预算购买,至今仍是明治时期工艺品收藏中重要的一部分。现留存于本馆内的仅有第二届博览会的石碑。
町田久成の碑

町田久成纪念碑

为纪念首任博物局局长(馆长)町田久成(1838-1897年)的功绩而建造的石碑。町田久成1838年(天保9年)出生于萨摩(现在的鹿儿岛县),19岁的时候到江户求学,1865年(庆应元年)前往英国,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等地并立志要在日本建造博物馆。回国之后担任日本第一任博物局局长,奠定了日本博物馆的根基。他提倡调查和保护各类文物,并倾尽私人财产收集古书和古代美术作品,防止各类文物的流失。1882年(明治15年)退职之后皈依佛门,1897年(明治30年)9月15日在上野逝世。墓地设在宽永寺津梁院。
陶製の燈籠

陶质灯笼

是第四代清水六兵卫(1848-1920年)的作品,上面有1908年(明治41年)的碑铭。1938(昭和13年)第五代清水六兵卫将其捐赠给本博物馆。
有馬家の墓石

有马家族的墓碑

东京国立博物馆建造在宽永寺界内,其庭园原本是宽永寺的一部分,昔日的风貌已经所剩无几,但为数不多的遗留品之一便是越前丸冈藩主有马家族的墓碑。有记录显示,为了修建公园,1882年(明治15年)至1886年(明治19年)曾经对博物馆馆区内的墓所进行了整理。为什么只有这些墓碑留在此地,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鉄燈籠

铁质灯笼

铁质灯笼下面有一个石头基座,灯膛上有松皮菱纹样,灯膛支撑部铸有云龙纹样。但是,由于铁锈堆积较为严重,1982年(昭和57年)1月遭受台风袭击时,灯膛支撑部以上的部分倒塌,目前对各个组成部件分别进行保管,只有基座部分保持原状。虽然没有铭文,但据传说,制作者为以茶壶创作而闻名的江户名越家族第六代传人名越建福(1819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