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像
1楼 1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以“徜徉东洋美术之旅”为理念,展示了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西域、印度、埃及等地区的美术、工艺品和考古遗物。
重要文化财 如来三尊立像 中国 东魏 6世纪
1楼 1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制作佛像的时间推测是在公元二世纪左右。五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佛教信仰迅速推广,佛像的制作对象不单局限于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还陆续出现了如来、菩萨、天部等多种多样的佛像。材质也分金、银、铜(青铜)、铁、石材、木材、干漆、粘土、纸等诸多类别。其中以石造佛像和镀金的金铜佛像最为常见。
此处主要介绍六世纪至八世纪的石造佛像和金铜佛像。
2楼 2展室
2024年4月2日(星期二) ~ 2026年3月31日(星期二)
“绿洲”是通过映像和体验活动感受有关亚洲的一些小知识的场所。映像介绍从埃及到印度的商旅以及三藏法师的求法之路。
彩釉画像陶砖
伊朗西北部 铁器时代 公元前8-前7世纪
2楼 3展室
2025年9月9日(星期二) ~ 2025年12月21日(星期日)
此处主要介绍作为人类文明的古摇篮之地而闻名的西亚、埃及及东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美术品和考古资料。
埃及美术的展品包括前王朝时代的石器、陶器、木乃伊、刻有神圣文字的浮雕、狮头人身女神赛克迈特的雕像,以及木雕舟和人偶等能使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思想和生活状况的物品。东地中海和西亚美术的展品包括青铜时代的随葬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资料、古代伊朗的土偶、彩纹陶器以及运用各种技法制作的古代玻璃器。
如来头部
阿富汗 哈达 3-5世纪
2楼 3展室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 2025年12月21日(星期日)
在古代印度,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各种宗教中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神祇。人们通过雕刻的形式来表现这些神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表现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佛陀)的佛像。佛像是于佛陀涅槃约500年后的公元一世纪中叶,分别在犍陀罗和马图拉开始制作的。犍陀罗佛像受希腊的西方文化影响显著,面部轮廓凹凸分明,具有较强的写实性。马图拉佛像则以印度自古以来的传统样式为主流,富有朝气的表情与丰满厚实的体态是其特色。
敬请欣赏古代印度多姿多彩的雕刻造型。
舍利容器
中国 库车, 大谷探险队携回品 6-7世纪
2楼 3展室
2025年9月30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24日(星期一)
西域,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开始随丝绸之路的发展,以绿洲之地为据点作为东西文化交汇要冲而繁华一时。佛教也经由此处传至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现仍残存有寺院、宫殿、住居等显示往昔荣华的大量遗址。本馆的西域藏品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到此地域调查的大谷探险队带回的各种物品为主体,包括壁画、雕塑、染织品、陶瓷器、金属工艺品等多种门类,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资料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此处介绍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一世纪至十世纪的西域美术作品。
“皇帝信玺”封泥
中国 秦-西汉 公元前3-前2世纪 阿部房次郎捐赠
3楼 4展室
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3日(星期一)
中国在一万年以前已经开始制作陶器。陶器除了煮炊和储藏等日常生活中使用之外,也有在红色器物表面用褐色颜料绘画纹饰的彩陶、整体单色的黑陶和白陶等,为祭祀神灵和祖先而盛放供物或是作为礼器之用的特殊陶器。
除陶器外,富有润泽的石材磨制而成的玉器也备受珍重。玉器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并且是君子品德的象征。此处展示介绍约公元前3000年至一世纪左右的陶器和玉器。
斝
中国 二里头文化(夏)–殷商 公元前18–前16世纪
3楼 5展室
2025年6月3日(星期二) ~ 2025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中国的青铜器作为盛酒或盛食物的容器而发展起来,臻于完善。其用途主要是祭神或祭祖时供奉食物的容器,这一点继承了同样作为祭祀之用而发展成熟的陶器的传统。但饰于青铜器表面的神兽形象及表现人神相通的使者的纹饰,又是陶器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纹饰在公元前六世纪逐渐消失,青铜器的用途也从祭器逐渐转型成为奢侈的生活用品。
通过青铜器的形状、纹饰等的变化,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的变迁。
彩绘侍者俑
(传)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西汉 公元前2世纪
3楼 5展室
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3日(星期一)
中国人自古视孝敬长辈和敬慕祖先为美德。自公元前二世纪起,人们为了使逝去的先人在阴间也能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竭尽所能地为墓主人营造了无缺的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随葬明器和俑。
明器是指烹调用的厨具,牛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厕所等各种工具或设备的模型。俑是指佣人、艺人等为主人服务的各种人物的偶像,且与明器一样多为陶质。
此处介绍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左右的随葬品,借此一窥古人们寄托在明器和陶俑上的理想生活。
白釉黑地白花牡丹纹枕
中国 磁州窑 北宋 12世纪 横河民辅捐赠
3楼 5展室
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 ~ 2025年12月7日(星期日)
中国在商代前期(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经过施釉的陶瓷器,东汉时代(25-220)制作出青瓷。唐代(618-907),出现了反映富有国际色彩的贵族文化的华丽白瓷和三彩。宋代(960-1279),器形端庄、追求釉色精美极限的青瓷、白瓷烧制而成并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顶点。进入元代(1271-1368),江西省的景德镇窑烧制出青花瓷器,此后施有图案的瓷器成为主流。明代(1368-1644)以后,烧制宫中御用品的官窑设在景德镇,开发出各式施画技法,创作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瓷器。各个时代的陶瓷器富于变化,引人注目。此处介绍九世纪至十九世纪的陶瓷器。
萌黄色地花缠枝纹绫 笹蔓缎子 (局部)
中国, 前田家传世品 明代 15-16世纪
3楼 5展室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3日(星期一)
“名物裂”(织物断片)是指在茶道中备受珍视的染织品。这些织物因与著名茶人、寺院等渊源深厚而得名,传承有序的历史亦是名物裂受到尊崇的原因之一。日本茶人们将以中国、印度、伊朗等国制造的织金、缎、锦、间道(条纹织物)为首的舶来织物根据其喜好进行搭配,用于装裱书画,或制成装茶道用具的锦囊等。
3楼 6展室
2024年4月2日(星期二) ~ 2026年3月31日(星期二)
占卜,自古以来便与亚洲各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在这里可以体验其中的一些占卜活动。
画像石 建筑/丁兰和木偶等
中国山东省孝堂山下石祠
4楼 7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坟墓构造不单再是简单墓穴而是出现了拥有四壁和天井的墓室,仿佛地下的宅邸一般。此外在墓地中供后人祭祀之用的祠堂也随之出现。墓室以及祠堂的建筑材料,山东省和河南省南部等地多用坚硬的石材,在其表面雕刻各种题材的画像,称为画像石,盛行于东汉。画像石的内容范围广泛,多为车马仪仗、炊事等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到神话仙人的世界。画像石的石刻画作为艺术品,以及反映当时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的历史资料均具有重要价值。
雀猫图轴
(传)卞相壁 朝鲜半岛 朝鲜时代 18世纪 小仓收藏保存会捐赠(展示至2025年10月19日)
4楼 8展室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为纪念日韩邦交正常化60周年,本次专题展将展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及管理的朝鲜时代绘画、书法之精品,以及当时的日韩交流之记录。绘画分为山水、风俗故事、花卉鸟兽、佛画等不同的主题,分别为大家展现其中不同的魅力。书法的展示则注重体现当时与中国文人的交流及其影响,将朝鲜时代的书法作品和中国文人的参考作品并排展示,以体现其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鉴赏情景,还展出了朝鲜时代文人使用的家具和文具,以便大家想象当时文人的书房。
重要文化财 如来及两胁侍立像
朝鲜半岛, 法隆寺献纳宝物 朝鲜半岛 三国时代 6-7世纪
5楼 9展室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12月21日(星期日)
古代日本与朝鲜半岛各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历史非常悠久。本次展览介绍了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最早期佛像,与朝鲜半岛有密切贸易往来的日本地方大名在现今山口县所建佛寺中流传的高丽经箱,以及日本定制的朝鲜半岛茶碗等。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回顾日本人如何精心保存朝鲜半岛的文物,并在吸纳这些文物的同时培育了日本文化。
铜胎掐丝珐琅簪、妆刀、眼镜盒
朝鲜半岛 19-20世纪
5楼 10展室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12月21日(星期日)
为纪念日韩邦交正常化60周年,本次展览介绍朝鲜半岛三国时代至朝鲜时代的作品。展览以“在此、与ta、共在”为关键词,宛如一次时空旅行,带领观众感受与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邂逅。通过古坟文化、佛教美术、宫廷文化等主题的多种作品,带您领略韩国文化的丰富与独特。
门楣(局部)
柬埔寨 塔塞尔 吴哥时代 11世纪 与法国远东学院交换
地下一楼 11展室
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此处以吴哥王朝(公元9–13世纪)的石造佛像为中心介绍高棉雕刻。
在柬埔寨境内,高棉人于公元一至七世纪建立了最初的王朝——扶南王朝,高棉文化由此诞生。到了七世纪中叶,真腊(550–802)吞并扶南并扩大了支配版图,此时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强烈,国内信奉印度教和佛教。九世纪初吴哥王朝建立,高棉文化迎来了鼎盛期,此后直至十三世纪上半叶,高棉文化创造出了在雕刻和建筑中表现印度教及佛教诸神的自身独有的艺术。
本馆所藏的高棉雕刻,是昭和19年(1944)与东南亚文化研究机关“法国远东学院”进行交换所得的,无论是质或量均为国内首屈一指。
佛陀坐像
缅甸 贡榜王朝 18世纪
地下一楼 12展室
2025年9月9日(星期二) ~ 2025年12月21日(星期日)
印度佛教和印度教传至东南亚的历史久远,当地盛行制作佛像和印度神像。这些作为寺院的供奉之物,或是作为个人的信仰对象而被崇拜。其中大量的金铜佛像存留至今,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广泛地域均有制作。七至八世纪左右的佛像多明显保留印度样式风格,随时代推移,逐渐出现具有浓厚当地民族特色的样式。这些均为蜡型铸造,因此富有立体感、造型柔和的特色。此处介绍七世纪至十三世纪的东南亚金铜神像和佛像。
红铜人形器
(传)印度北方邦出土 铜器窖藏文化 约公元前1500年
地下一楼 12展室
2025年5月27日(星期二) ~ 2026年5月31日(星期日)
印度的东部和北部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诞生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繁荣于印度河周边的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将大量铜器埋藏于地下的埋藏铜器文化兴盛。典型的有人俑铜器、带钩矛头、铜斧等。
东南亚在受印度和中国影响的同时,逐渐发展富有当地个性的文化。其中在泰国东北部班清地区,手镯、斧、矛、勺等青铜器,以及白地红绘纹样的陶器等具有特色的文化出现,并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此处介绍古代印度・东南亚制作的陶器、石器、金属器具。从展示的这些出土陶器和金属器具中反映出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繁荣。
神兽纹蒟酱十二角形高足杯
泰国 兰纳泰样式 16-17世纪
地下一楼 12展室
2025年9月30日(星期二) ~ 2026年2月1日(星期日)
吴哥王朝的鼎盛期(公元7-13世纪),以柬埔寨为中心制作高棉陶器,是印度支那半岛最初的施釉陶器。
泰国在素可泰、大城王朝时代盛行烧制铁绘纹样陶器和青瓷,特别是十五至十六世纪因输出需要而大量生产。其鱼纹和花纹样式极富魅力。
越南开始烧制富有特色的陶瓷器是在李朝时代(1009-1225),受中国影响烧制白瓷和青瓷。陈朝时代(1225-1400)除青瓷、白瓷、绿釉、铁绘之外,还烧制具有独特色泽的白釉褐彩陶器。黎朝时代(1428-1527)青花、五彩的技术成熟,开始量产外销瓷。此处介绍九至十六世纪,柬埔寨、泰国、越南制作的陶瓷器。
纱笼(筒裙) 白地花树鸟兽纹样蜡染 (局部)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 北加浪岸 19世纪
地下一楼 13展室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3日(星期一)
在岛屿众多的印度尼西亚,染织文化独特而多彩。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印度尼西亚人使用当地特有的染料和技法进行蜡染。在婚礼等隆重的场合,人们会穿着在蜡染上用金箔装饰出纹样、用金线织绣的华丽服装。在仪式和庆典中,则会使用提花絣织布料,其设计多种多样,与岛屿一样数量繁多。
马尔瓦尔的王贾斯旺・辛格立像
马尔瓦尔派, 印度 18世纪末
地下一楼 13展室
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印度细密画是十一世纪时作为佛教和印度教经典的插图而开始绘制的。佛教细密画以东印度为中心,印度教细密画以西印度为中心,其制作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前后。到了十六至十九世纪的莫卧儿王朝,描绘王公贵族和宫廷生活等世俗题材的写实性“莫卧儿绘画”极为兴盛;另一方面,在印度西北部的拉杰普特王侯的庇护下,以印度教教义为题材的庶民派“拉杰普特绘画”也广为流行。印度细密画确立了细腻、抒情的画风,创造了独特的造型,并衍生出诸多流派。一幅绘画之中同时包含神话、音乐、自然等诸般要素,富有活力。此处介绍十六至十九世纪的印度细密画。
克里斯剑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东部 17-18世纪 约翰·卡斯珀尔·比杰勒维尔德捐赠
地下一楼 13展室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克里斯剑是常见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及其周边岛屿的短剑,由剑身,剑柄,剑鞘构成,且各部分的形状和材质都极具风情。剑身分直刃和蛇形刃,大多使用不同种类的金属层层堆叠而成,还带有独特的刃纹。克里斯剑被认为拥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守护其佩戴者,也是威信的象征。即便是在近代,印度尼西亚的男子在结婚仪式等场合穿着传统正装时,腰间也会佩戴克里斯剑。可见克里斯剑既是武器,又是艺术品,在精神和社会方面皆具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