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像
1楼 1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以“徜徉东洋美术之旅”为理念,展示了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西域、印度、埃及等地区的美术、工艺品和考古遗物。
1楼 1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制作佛像的时间推测是在公元二世纪左右。五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佛教信仰迅速推广,佛像的制作对象不单局限于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还陆续出现了如来、菩萨、天部等多种多样的佛像。材质也分金、银、铜(青铜)、铁、石材、木材、干漆、粘土、纸等诸多类别。其中以石造佛像和镀金的金铜佛像最为常见。
此处主要介绍六世纪至八世纪的石造佛像和金铜佛像。
2楼 2展室
2024年4月2日(星期二) ~ 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绿洲”是通过映像和体验活动感受有关亚洲的一些小知识的场所。映像介绍从埃及到印度的商旅以及三藏法师的求法之路。
2楼 3展室
2024年9月10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
此处主要介绍作为人类文明的古摇篮之地而闻名的西亚、埃及及东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美术品和考古资料。
埃及美术的展品包括前王朝时代的石器、陶器、木乃伊、刻有神圣文字的浮雕、狮头人身女神赛克迈特的雕像,以及木雕舟和人偶等能使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思想和生活状况的物品。东地中海和西亚美术的展品包括青铜时代的随葬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资料、古代伊朗的土偶、彩纹陶器以及运用各种技法制作的古代玻璃器。
2楼 3展室
2024年7月2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在古代印度,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各种宗教中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神祇。人们通过雕刻的形式来表现这些神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表现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佛陀)的佛像。佛像是于佛陀涅槃约500年后的公元一世纪中叶,分别在犍陀罗和马图拉开始制作的。犍陀罗佛像受希腊的西方文化影响显著,面部轮廓凹凸分明,具有较强的写实性。马图拉佛像则以印度自古以来的传统样式为主流,富有朝气的表情与丰满厚实的体态是其特色。
敬请欣赏古代印度多姿多彩的雕刻造型。
2楼 3展室
2024年9月18日(星期三) ~ 2024年11月4日(星期一)
西域,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开始随丝绸之路的发展,以绿洲之地为据点作为东西文化交汇要冲而繁华一时。佛教也经由此处传至中国、朝鲜、日本。现仍残存有寺院、宫殿、住居等显示往昔荣华的大量遗址。本馆的西域藏品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到此地域调查的大谷探险队带回的各种物品为主体,包括壁画、雕塑、染织品、陶瓷器、金属工艺品等多种门类,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资料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此处介绍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一世纪至十世纪的西域美术作品。
3楼 4展室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17日(星期日)
中国在一万年以前已经开始制作陶器。陶器除了煮炊和储藏等日常生活中使用之外,也有在红色器物表面用褐色颜料绘画纹饰的彩陶、整体单色的黑陶和白陶等,为祭祀神灵和祖先而盛放供物或是作为礼器之用的特殊陶器。
除陶器外,富有润泽的石材磨制而成的玉器也备受珍重。玉器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并且是君子品德的象征。此处展示介绍约公元前3000年至一世纪左右的陶器和玉器。
3楼 5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5年2月2日(星期日)
中国的青铜器作为盛酒或盛食物的容器而发展起来,臻于完善。其用途主要是祭神或祭祖时供奉食物的容器,这一点继承了同样作为祭祀之用而发展成熟的陶器的传统。但饰于青铜器表面的神兽形象及表现人神相通的使者的纹饰,又是陶器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纹饰在公元前六世纪逐渐消失,青铜器的用途也从祭器逐渐转型成为奢侈的生活用品。
通过青铜器的形状、纹饰等的变化,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的变迁。
3楼 5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中国人自古视孝敬长辈和敬慕祖先为美德。自公元前二世纪起,人们为了使逝去的先人在阴间也能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竭尽所能地为墓主人营造了无缺的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随葬明器和俑。
明器是指烹调用的厨具,牛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厕所等各种工具或设备的模型。俑是指佣人、艺人等为主人服务的各种人物的偶像,且与明器一样多为陶质。
此处介绍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左右的随葬品,借此一窥古人们寄托在明器和陶俑上的理想生活。
3楼 5展室
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中国在商代前期(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经过施釉的陶瓷器,东汉时代(25-220)制作出青瓷。唐代(618-907),出现了反映富有国际色彩的贵族文化的华丽白瓷和三彩。宋代(960-1279),器形端庄、追求釉色精美极限的青瓷、白瓷烧制而成并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顶点。进入元代(1271-1368),江西省的景德镇窑烧制出青花瓷器,此后施有图案的瓷器成为主流。明代(1368-1644)以后,烧制宫中御用品的官窑设在景德镇,开发出各式施画技法,创作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瓷器。各个时代的陶瓷器富于变化,引人注目。此处介绍九世纪至十九世纪的陶瓷器。
3楼 5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清朝从17世纪持续到20世纪初,满族人的统治范围从内陆一直到蒙古高原。满族贵族的服装刺绣精致,但因为满族人自古以来擅长骑马,所以也很注重服装的实用性。本次展示主要为大家介绍清朝贵族女性的服装配饰以及染织技法。
3楼 6展室
2024年4月2日(星期二) ~ 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占卜,自古以来便与亚洲各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在这里可以体验其中的一些占卜活动。
4楼 7展室
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坟墓构造不单再是简单墓穴而是出现了拥有四壁和天井的墓室,仿佛地下的宅邸一般。此外在墓地中供后人祭祀之用的祠堂也随之出现。墓室以及祠堂的建筑材料,山东省和河南省南部等地多用坚硬的石材,在其表面雕刻各种题材的画像,称为画像石,盛行于东汉。画像石的内容范围广泛,多为车马仪仗、炊事等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到神话仙人的世界。画像石的石刻画作为艺术品,以及反映当时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的历史资料均具有重要价值。
4楼 8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本次为大家介绍的是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和风俗画,这些绘画内容多样,传神有趣。其中有许多都市画,生动地传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雅集图描绘了深受文人喜爱的精致用品,美人图中可见当时华丽的衣服和装饰,还有展现贩卖商品场景的货郎图,丰富多彩。
4楼 8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中国自古使用纸和绢作为书写用具。隋唐以后,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也开始重视美观,从而生产出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加工纸张。文人们希望能在优质美丽的纸上书写,需求的高涨也促进了造纸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人们生产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纸,绢的使用也变得广泛。这些用于书写的纸与绢上绘有花卉、鱼虫、鸟兽等,往往包含着吉祥的寓意。
4楼 8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宋代以后的文化,可以说是以文人学者的书斋为中心而传承发展的。明代以后,文人士大夫文化也渗透至富裕的商人阶层。笔墨纸砚等文房器具自不待言,赏玩书画的空间本身也讲究高雅别致的趣味。此处复原中国书画艺术的诞生场所——文人书斋,在这一方充满闲情雅趣的空间里,文人士大夫们修身养性,追求着更为丰富的人生。
5楼 9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使用树液提炼的漆涂在器物或道具上的漆器工艺,除中国大陆之外,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也广泛普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技法和纹样发展成熟,特别是中国漆器工艺具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重复涂漆后雕刻而成的雕漆、贝壳整形后镶嵌而成的螺钿、雕刻纹样后嵌金装饰的戗金、用色漆描绘纹样并将轮廓施以线雕的“戗金填漆”等装饰技法、以及山水、花鸟、楼阁、人物和从唐草花纹演变而成的“云雕”纹样组合,表现多样引人注目。仅是涂漆而不施纹样的漆器也是别有一番魅力。此处展示介绍中国漆器工艺的各种技法和纹样。
5楼 9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此处介绍清代(1644–1912)制作的玉器、景泰蓝、玻璃制品、竹雕等工艺品。
清代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凝聚了高度的技巧。宫中设置各种作坊,在宫廷的扶持下精美的工艺品源源不断地创出。清代,缅甸产的翡翠运至北京,精雕细琢成玉器。玻璃制品在清代也是流行的工艺品,其特征是多为不透明的色泽。装饰文人书斋的文房器具不但制作精巧更反映出高雅格调。
请欣赏巧夺天工之技和雅致趣味。
5楼 10展室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朝鲜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已确认有人类足迹的存在。新时器时代(公元前10000-前1000年左右)开始狩猎、采集和农耕,并使用磨制石器。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前4世纪)至初期铁器时代(公元前3-前1世纪),各地群雄并起,显示其地位的是剑、矛、戈之类的青铜祭器和磨制石剑,其独特造型引人注目。
公元前108年,中国的汉王朝占领朝鲜半岛北部,为支配当地设置乐浪郡,当地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乐浪文化。
此处介绍对磨制石器,以及对日本弥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朝鲜半岛金属器文化的一端。
5楼 10展室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前4世纪)各地强豪辈出,在原三国时代(公元前1–公元3世纪)初期国家诞生。到三国时代为止诸方势力统合分为北部的高句丽(–668)、西南部的百济(–660)、东南部的新罗(–935)、南部的伽倻诸国(–562),竞相争霸。
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伽倻诸国擅长运用金、银、铜、铁、玻璃、翡翠,制作富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品、武器、马具、陶器、瓦当等。此处以金属工艺品为中心展示三国时代(4世纪–676)王侯们的荣华。
5楼 10展室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24日(星期日)
朝鲜半岛在原三国时代从中国传来技术,代替以往的红陶开始在窑中烧制灰色陶器。三国时代(4世纪-676)发展成陶质瓷器。六世纪登场的印花纹陶器和绿釉陶器在统一新罗时代(676-935)得以完善成熟。高丽时代(981-1392)初期出现了青瓷,主要为宫廷之用。十二世纪下半叶镶嵌技法得以发展。朝鲜时代早期诞生了粉青沙器等朝鲜独自的纹样,晚期宫廷的日用品和祭祀用品等,以广州朝鲜官窑为中心生产的白瓷为主流。此处介绍原三国时代(公元前1-公元3世纪)至朝鲜时代(1392-1910)的陶瓷器。
5楼 10展室
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 2024年10月14日(星期一)
此处通过瓦当、佛像、金属工艺品等介绍朝鲜半岛的佛教美术。
佛教于四世纪时传至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百济,六世纪时传至新罗(–935),寺院和佛像也随之兴建。寺院建筑上所用的瓦当,因地域和时代不同,其形状和纹样也差异明显。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建立了以佛教为中心的国家,八世纪迎来佛教美术的鼎盛时期。 到了新罗之后的高丽时代(918–1392),佛教受到国家的庇护,漆制经箱、佛教绘画等各领域的佛教美术品不断诞生。其中,梵钟和金鼓、水瓶等金属工艺品色泽优美,为看点之一。
5楼 10展室
2024年9月18日(星期三) ~ 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
朝鲜时代,儒教广泛传播,生活中重视儒教规范,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统治阶层的“两班”男性,将书斋(舍廊房)作为社交场所,家具和文房用具等整然排列。女性的房间(内房)则配置有精致装饰的各种日用品。优雅的审美观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身边的日用品则追求其功用性和素朴的美感,尤其是注重调和与均衡为其特色。一件件华丽的衣装以及家具、食器、文房用具等,汇集于同一个空间更显格调高雅。此处介绍朝鲜时代(1392-1910),王朝文化的日用品、服饰、装饰品等。
地下一楼 11展室
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此处以吴哥王朝(公元9–13世纪)的石造佛像为中心介绍高棉雕刻。
在柬埔寨境内,高棉人于公元一至七世纪建立了最初的王朝——扶南王朝,高棉文化由此诞生。到了七世纪中叶,真腊(550–802)吞并扶南并扩大了支配版图,此时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强烈,国内信奉印度教和佛教。九世纪初吴哥王朝建立,高棉文化迎来了鼎盛期,此后直至十三世纪上半叶,高棉文化创造出了在雕刻和建筑中表现印度教及佛教诸神的自身独有的艺术。
本馆所藏的高棉雕刻,是昭和19年(1944)与东南亚文化研究机关“法国远东学院”进行交换所得的,无论是质或量均为国内首屈一指。
地下一楼 12展室
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 2024年10月14日(星期一)
印度佛教和印度教传至东南亚的历史久远,当地盛行制作佛像和印度神像。这些作为寺院的供奉之物,或是作为个人的信仰对象而被崇拜。其中大量的金铜佛像存留至今,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广泛地域均有制作。七至八世纪左右的佛像多明显保留印度样式风格,随时代推移,逐渐出现具有浓厚当地民族特色的样式。这些均为蜡型铸造,因此富有立体感、造型柔和的特色。此处介绍七世纪至十三世纪的东南亚金铜神像和佛像。
地下一楼 12展室
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 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
印度的东部和北部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诞生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繁荣于印度河周边的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将大量铜器埋藏于地下的埋藏铜器文化兴盛。典型的有人俑铜器、带钩矛头、铜斧等。
东南亚在受印度和中国影响的同时,逐渐发展富有当地个性的文化。其中在泰国东北部班清地区,手镯、斧、矛、勺等青铜器,以及白地红绘纹样的陶器等具有特色的文化出现,并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此处介绍古代印度・东南亚制作的陶器、石器、金属器具。从展示的这些出土陶器和金属器具中反映出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繁荣。
地下一楼 12展室
2024年7月30日(星期二) ~ 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
吴哥王朝的鼎盛期(公元7-13世纪),以柬埔寨为中心制作高棉陶器,是印度支那半岛最初的施釉陶器。
泰国在素可泰、大城王朝时代盛行烧制铁绘纹样陶器和青瓷,特别是十五至十六世纪因输出需要而大量生产。其鱼纹和花纹样式极富魅力。
越南开始烧制富有特色的陶瓷器是在李朝时代(1009-1225),受中国影响烧制白瓷和青瓷。陈朝时代(1225-1400)除青瓷、白瓷、绿釉、铁绘之外,还烧制具有独特色泽的白釉褐彩陶器。黎朝时代(1428-1527)青花、五彩的技术成熟,开始量产外销瓷。此处介绍九至十六世纪,柬埔寨、泰国、越南制作的陶瓷器。
地下一楼 13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
印度细密画是十一世纪时作为佛教和印度教经典的插图而开始绘制的。佛教细密画以东印度为中心,印度教细密画以西印度为中心,其制作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前后。到了十六至十九世纪的莫卧儿王朝,描绘王公贵族和宫廷生活等世俗题材的写实性“莫卧儿绘画”极为兴盛;另一方面,在印度西北部的拉杰普特王侯的庇护下,以印度教教义为题材的庶民派“拉杰普特绘画”也广为流行。印度细密画确立了细腻、抒情的画风,创造了独特的造型,并衍生出诸多流派。一幅绘画之中同时包含神话、音乐、自然等诸般要素,富有活力。此处介绍十六至十九世纪的印度细密画。
地下一楼 13展室
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 ~ 2024年11月24日(星期日)
台湾本岛的东南外海有一座名为兰屿(红头屿)的小岛。据说生活在岛上的达悟(雅美)族是从菲律宾的北部飘洋过海来到此地的。达悟族人悉心守护的文化中保留了从先祖继承的传统。比如,兰屿渔村现存的一些贡多拉型船上装饰着象征先祖形象的纹饰。此类船只主要用于捕捞被达悟族信奉为神鱼的飞鱼。对于达悟族而言,海洋不仅是渔场,更是神灵恩赐的神圣场所。敬请通过展览感受与大海共生的达悟族所特有的信仰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