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此页面的正文

东博典藏文物展换展信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起开始展示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博典藏文物展每周都会更换展示内容。本页面介绍了最新的换展信息。
※包括部分继续展示的展品。

主馆

 Image of "舞乐装束" 
9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

 舞乐于8世纪末自亚洲大陆传入日本,作为宫廷及神社、寺院的仪式之舞在日本获得了其独特的发展。舞乐装束保留着浓厚的受宫廷文化影响的传统样式。自中国传入的舞乐称为“左方”或“唐乐”,其装束以红色系为基调,而自朝鲜半岛传来的舞乐则称为“右方”或“高丽乐”,其装束以青色系为基调。敬请通过比较二者的色调与款式,领略由宫廷文化所孕育的典雅色彩与纹样的世界。

 Image of "浮世绘与衣装 江户时代(衣装)" 
10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

日本的民族衣装——和服,是以江户时代(1603-1868)用作外衣的“小袖”(指袖口较小的一种和服)为原型发展而来的。小袖原为宫廷贵族及武士的里层衣物,约从十五世纪开始变为武士日常穿着的外衣,十七世纪后更普及至富裕的城市工商业阶层。女性们身穿华丽的小袖,配上精美的发型和小梳、笄、簪等发饰,尽情享受时尚。当时的流行风尚可从江户时代的风俗画和浮世绘美人画中一窥而知。城市富裕工商阶层的男性则时兴穿着条纹、格子纹、碎花纹的精致小袖,腰带上夹挂一个装放随身小物的“印笼”,连在印笼上端、用来将其固定在腰带上的“根付”也十分讲究。

 Image of "亲子趣游 博物馆中的象" 
特2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6月1日(星期日)

上野动物园、国立科学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三家馆园,每年都会举办以动物为共同主题的联合企划展“上野之山的动物巡礼”。今年的主题是“象”。
本次展示分为“序章 与象的邂逅”、“信仰与象”、“象牙的世界”、“象形之趣”等几个章节,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与象相关的馆藏作品。从古至今,我们人类是如何与象相处的?这在美术品和工艺品之中又是如何被表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日本以及亚洲各国的相关作品。

 Image of "历史资料" 
15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藏品除美术作品,考古资料之外,还包含大量关于历史与民族的资料及作品。其内容主要有绘图与地图,古文书与古书,拓本与摹本,老照片等。这些藏品是了解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间日本的政治,社会,文化,交通,景观等各个方面的珍贵资料。此展室定期更换展览主题,通过各种历史资料为您呈现“诉说历史”的展览。

 Image of "近代美术" 
18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7月27日(星期日)

明治时代(1868-1912)的日本致力于发展成为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的近代国家。然而日本传统的手工艺与西方艺术框架产生了冲突,深深融入日本人生活的日常用品如屏风和袄(隔扇),点缀生活的陶瓷器,金属工艺品,漆器工艺品,染织工艺品等,从西方的艺术概念来看不能称之为“美术”。为了使欧美诸国理解这些工艺技术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日本传统手工艺人在革新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此同时,明治政府积极参加海外的博览会,并在国内举办展览会,还设立了美术学校,完善了国内的“美术”制度。此间诞生的作品向世界证明了日本身为与欧美诸国比肩的近代国家的地位。此处为您介绍完善国内美术制度,同时汲取西方的近代思想,艺术创作者开始提倡自我主张与个性的明治时代,以及将这个时代的技术与表现发展到极致的大正(1912-1926)与昭和时代(1926-1989)的作品。

平成馆

 Image of "重要文化财 盛装女子形埴轮" 
日本考古文物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埴轮(陶制品)是日本列岛独特的古坟文化的代表造型之一。“盛装女子”是女性形象埴轮的代表作品,以像身华丽的衣着和女性全身像的表现形式而著称,这件作品在日本考古文物展室的导入部分展出。

 Image of "形象埴轮的发展" 
日本考古文物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进入六世纪以后,人物埴轮和动物埴轮开始流行。古坟上排列着各种动作的人物埴轮,其周围还排列着表现狩猎场面的动物埴轮群等,这些埴轮的构成仿佛具有故事性。本期展览主要为您介绍表现武士、农夫、巫女等多彩形象的人物埴轮。

 Image of "埴轮与古坟祭祀" 
日本考古文物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埴轮(陶制品)随着古坟的创立而出现,它的制作一直延续到前方后圆坟的末期,在丧葬仪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此处展示五世纪埴轮群中作为中心存在的屋舍形埴轮,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埴轮、圆筒埴轮、木制埴轮。

东洋馆

 Image of "中国佛像" 
1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制作佛像的时间推测是在公元二世纪左右。五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佛教信仰迅速推广,佛像的制作对象不单局限于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还陆续出现了如来、菩萨、天部等多种多样的佛像。材质也分金、银、铜(青铜)、铁、石材、木材、干漆、粘土、纸等诸多类别。其中以石造佛像和镀金的金铜佛像最为常见。

此处主要介绍六世纪至八世纪的石造佛像和金铜佛像。

 Image of "中国陶瓷" 
5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8月17日(星期日)

中国在商代前期(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经过施釉的陶瓷器,东汉时代(25-220)制作出青瓷。唐代(618-907),出现了反映富有国际色彩的贵族文化的华丽白瓷和三彩。宋代(960-1279),器形端庄、追求釉色精美极限的青瓷、白瓷烧制而成并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顶点。进入元代(1271-1368),江西省的景德镇窑烧制出青花瓷器,此后施有图案的瓷器成为主流。明代(1368-1644)以后,烧制宫中御用品的官窑设在景德镇,开发出各式施画技法,创作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瓷器。各个时代的陶瓷器富于变化,引人注目。此处介绍九世纪至十九世纪的陶瓷器。

 Image of "中国石刻画像艺术" 
7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坟墓构造不单再是简单墓穴而是出现了拥有四壁和天井的墓室,仿佛地下的宅邸一般。此外在墓地中供后人祭祀之用的祠堂也随之出现。墓室以及祠堂的建筑材料,山东省和河南省南部等地多用坚硬的石材,在其表面雕刻各种题材的画像,称为画像石,盛行于东汉。画像石的内容范围广泛,多为车马仪仗、炊事等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到神话仙人的世界。画像石的石刻画作为艺术品,以及反映当时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的历史资料均具有重要价值。

 Image of "仿古山水之趣 ——寻访倪瓒" 
8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6月1日(星期日)

本次展示为大家介绍中国山水画中的“仿古”。元末文人画家倪瓒的山水画风格内敛而枯淡素净,他仅用淡墨描绘,画面上往往仅有树木、无人的凉亭以及静谧水面两岸的山。倪瓒清新脱俗的画风博得了极高的人气,许多画家纷纷效仿并绘制出自己的作品。本次展示汇集了受到倪瓒影响的后世山水画,请大家尽情品味多彩的仿古之趣。

法隆寺宝物馆

 Image of "灌顶幡" 
第1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灌顶幡”是法隆寺进献宝物中的代表性名品,也即天平十九年(747)的《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帐》中所记载的“金泥铜灌顶一具”,今日的“灌顶幡”之名称即由此而来。本展室同时展出法隆寺进献宝物中的另一件金属制幡——“金铜小幡”。

 Image of "金铜佛 锤鍱佛像" 
第2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金铜佛是指镀金的铜制佛像,在法隆寺进献的宝物中,皆为高度在30~40公分左右的小型佛像,有许多为贵族个人朝拜用。大部分制作于七世纪,其中还有在朝鲜半岛制作的作品。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包括有与圣德太子、苏我氏渊源至深的止利派作坊的作品、如同少年般可爱无邪的佛像等。背光的制作年份与金铜佛相仿,但除了与佛像一致的作品外,其余都将分别作出展示。

锤鍱佛像是使用薄铜片披在佛像等的浮雕表面后,用锤或鍱由外侧锤打,以此塑造佛像,它可以从同一个模型制作出多具佛像。在日本,曾经于七世纪后半至八世纪盛行一时,这些佛像被贴在佛堂内壁,或被摆放在橱柜等处成为私人朝拜的对象。在法隆寺进献的宝物中,有流传至今的锤鍱佛像代表作阿弥陀三尊及僧形像等姿态各异的佛像,这些是您在了解古代锤鍱佛像领域时不容忽略的一个作品群。

 Image of "伎乐面具 (全年仅周五、周六展出)" 
第3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伎乐是戴上大型面具,时而表演短剧,伴随着音乐声在野外列队行走的佛教仪式,据称是于七世纪前半从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七至八世纪曾经盛行一时,之后渐渐衰退,最终销声匿迹。法隆寺进献宝物的伎乐面具共有三种,包括19个使用樟木制作的面具,9个使用桐木制作的面具以及3个使用干漆制作的面具。可以认为樟木的是在七世纪后半至八世纪初期制作,其他则是在八世纪制作的。

 Image of "金工" 
第5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6年4月19日(星期日)

法隆寺宝物中的金属工艺品主要为佛具,从用途上可分为供养具、僧具、密教法具、梵音具等。其制作时期横跨飞鸟至江户时代,但以奈良时代为主。既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传来的作品,也含有众多在日本制作的作品。其中,“龙首水瓶”反映出古代波斯与唐代中国间的密切交流;“鹊尾带柄香炉”堪称日本最古老的柄香炉;“海矶镜”为奈良时代天平八年(736年)光明皇后供奉给法隆寺之物;此外还有相传圣德太子撰写《法华义疏》时所曾使用的墨台、水滴、匙等。这些都是法隆寺进献宝物中金属工艺的代表性名品。

 Image of "书法、染织" 
第6展室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 2025年5月18日(星期日)

法隆寺献纳宝物中的书法作品,包括孝谦天皇向法隆寺所献物品的目录——«法隆寺献物帐»、唐代传到日本的«细字法华经》、使用多罗树叶书写的“贝叶经”,及记载了圣德太子相关传记和法隆寺寺志的«古今目录抄»等。

染织品则以包含大量比正仓院宝物更早的飞鸟至奈良时代前期作品而著称,种类包括作为佛事庄严具的“幡”、作为僧衣的百衲衣和袈裟、作为铺垫物的褥等。尤其“幡”形式多样,不仅有大型的广东绫大幡、题有文字的幡,还有其他许多用途不明的残片。按织造技法分,有织锦、缂丝、将经线段染后再行织造的“广东裂”、绫、罗、平绢等;按印染技法分,则有被称为“三缬”的绞缬、蜡缬、夹缬等作品。除此此外,还有刺绣、编织带、毛毡等多种技法的染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