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此页面的正文

综合文化展换展信息: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起开始展示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综合文化展每周都会更换展示内容。本页面介绍了最新的换展信息。
※包括部分继续展示的展品。

主馆

 Image of "佛教的兴隆 飞鸟–奈良时代" 
1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日本的佛教文化在六至七世纪的飞鸟时代急速发展,寺院相继建立,佛像、佛具的制作及佛经的抄写活动也极为盛行。到了八世纪的奈良时代,奈良东大寺铸造起巨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奈良大佛),日本古代佛教文化至此到达巅峰。主馆1-2展室展出佛教传来不久之后的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的佛像、佛具、佛教经典等作品。

 Image of "茶之美术" 
4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本是坐禅时用于提神的抹茶,于十二世纪随禅宗一起自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发展出一套充满仪式感的饮茶法,并将茶道具、饮茶空间、茶室建筑整合为一体,孕育出日本独特的饮茶文化。这种与饮用抹茶相关的综合艺术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根据个人喜好选用寻常可见的质朴道具,创出以简朴稚拙的审美为特征的“侘茶”,奠定了今日茶道之基石。江户时代以来,各个流派繁荣兴盛。曾经为将军和战国武将把玩于掌上的茶道具(名物),传承有序,流传至今,本展室按季节展示这些珍贵藏品。

 Image of "武士的盛装与武具 平安–江户时代" 
5展室・6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平安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的大约七百年间(12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武士掌握政治实权的时代。此展室的作品包括武士的肖像画,历史上著名武士所书信札,武士用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刀剑及刀剑外装,武士在战场上穿用的甲胄及阵羽织,弓箭及马具等武器与武具,并为您介绍武士日常穿着的服饰。这些器物有时作为武家历史和地位的象征被将军或大名用于赠答,有时也被武士敬献给神社或寺院以表达自身的信仰之心。

 Image of "日常用具 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8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十六世纪末,日本迎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从朝鲜和中国传来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经由 “南蛮贸易”(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日本通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商船进行的贸易)输入的前所未见的欧洲及东南亚的种种物品,都为日本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刺激。江户时代,不仅武士阶层和宫廷贵族,积蓄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商人阶层也开始引领文化潮流,诞生了种种匠心独具的作品。本展室向您介绍为生活增色添彩的陶磁器、光泽华美熠熠生辉的漆器、设计精巧妙趣横生的金属工艺品,以及使用刺绣、染织技法制成的锦衣华服等。

 Image of "能乐《善知鸟》所用面具与装束" 
9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

《善知鸟》讲述了一名以捕鸟为生的猎人在死后坠入地狱,请求僧侣为自己祈祷,并诉说了自己为了生存不得不杀生的悲哀,以及因业障而受苦的惨状的故事。前场由猎人化身的老者佩戴面具“朝仓尉”,身着轻薄的水衣;后场以亡灵之姿现身时,则佩戴面容凄惨的“瘦男”面具。敬请一边观赏前后场中演员面具表情的变化,一边想象故事的内容。

 Image of "浮世绘与衣装 江户时代(衣装)" 
10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

日本的民族衣装——和服,是以江户时代(1603-1868)用作外衣的“小袖”(指袖口较小的一种和服)为原型发展而来的。小袖原为宫廷贵族及武士的里层衣物,约从十五世纪开始变为武士日常穿着的外衣,十七世纪后更普及至富裕的城市工商业阶层。女性们身穿华丽的小袖,配上精美的发型和小梳、笄、簪等发饰,尽情享受时尚。当时的流行风尚可从江户时代的风俗画和浮世绘美人画中一窥而知。城市富裕工商阶层的男性则时兴穿着条纹、格子纹、碎花纹的精致小袖,腰带上夹挂一个装放随身小物的“印笼”,连在印笼上端、用来将其固定在腰带上的“根付”也十分讲究。

 Image of "2024新认定 国宝 重要文化财" 
特1展室・特2展室・11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

重要文化财是指从日本在絵画、雕刻、工艺品、书法与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历史资料、建筑物等有形文化财产中,为了把在历史和艺术上具重要意义的作品作为珍贵至宝的国民财产传承后世,由文部科学大臣指定的作品。同时还从世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重要文化财中具备高度价值、堪称国民稀世瑰宝的作品指定为国宝。
2024年新认定了42件美术工艺品为国宝与重要文化财(其中新认定国宝6件、重要文化财36件)。
籍此机会,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们浏览观赏。

文化厅
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洋馆

 Image of "中国佛像" 
1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制作佛像的时间推测是在公元二世纪左右。五世纪中叶至八世纪佛教信仰迅速推广,佛像的制作对象不单局限于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还陆续出现了如来、菩萨、天部等多种多样的佛像。材质也分金、银、铜(青铜)、铁、石材、木材、干漆、粘土、纸等诸多类别。其中以石造佛像和镀金的金铜佛像最为常见。

此处主要介绍六世纪至八世纪的石造佛像和金铜佛像。

 Image of "中国陶瓷" 
5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8月25日(星期日)

中国在商代前期(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经过施釉的陶瓷器,东汉时代(25-220)制作出青瓷。唐代(618-907),出现了反映富有国际色彩的贵族文化的华丽白瓷和三彩。宋代(960-1279),器形端庄、追求釉色精美极限的青瓷、白瓷烧制而成并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顶点。进入元代(1271-1368),江西省的景德镇窑烧制出青花瓷器,此后施有图案的瓷器成为主流。明代(1368-1644)以后,烧制宫中御用品的官窑设在景德镇,开发出各式施画技法,创作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的瓷器。各个时代的陶瓷器富于变化,引人注目。此处介绍九世纪至十九世纪的陶瓷器。

 Image of "仿古山水之趣——探寻王蒙" 
8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本期以中国山水画中的“仿古”为主题进行展示。元末文人画家王蒙的山水画,以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的山水布局以及细若盘丝、厚若牛毛的笔致为特征。王蒙笔下独特脱俗的山水世界在明至清代备受推崇,不少画家在王蒙画风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风格,由此创作了诸多佳作。本期展示将本馆收藏、寄存的众多仿王蒙山水图作品汇聚一堂,为您展现王蒙所追寻的理想的山水世界的变迁。

法隆寺宝物馆

 Image of "灌顶幡" 
第1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灌顶幡”是法隆寺进献宝物中的代表性名品,也即天平十九年(747)的《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帐》中所记载的“金泥铜灌顶一具”,今日的“灌顶幡”之名称即由此而来。本展室同时展出法隆寺进献宝物中的另一件金属制幡——“金铜小幡”。

 Image of "金铜佛 锤鍱佛像" 
第2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金铜佛是指镀金的铜制佛像,在法隆寺进献的宝物中,皆为高度在30~40公分左右的小型佛像,有许多为贵族个人朝拜用。大部分制作于七世纪,其中还有在朝鲜半岛制作的作品。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包括有与圣德太子、苏我氏渊源至深的止利派作坊的作品、如同少年般可爱无邪的佛像等。背光的制作年份与金铜佛相仿,但除了与佛像一致的作品外,其余都将分别作出展示。

锤鍱佛像是使用薄铜片披在佛像等的浮雕表面后,用锤或鍱由外侧锤打,以此塑造佛像,它可以从同一个模型制作出多具佛像。在日本,曾经于七世纪后半至八世纪盛行一时,这些佛像被贴在佛堂内壁,或被摆放在橱柜等处成为私人朝拜的对象。在法隆寺进献的宝物中,有流传至今的锤鍱佛像代表作阿弥陀三尊及僧形像等姿态各异的佛像,这些是您在了解古代锤鍱佛像领域时不容忽略的一个作品群。

 Image of "伎乐面具" 
第3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伎乐是戴上大型面具,时而表演短剧,伴随着音乐声在野外列队行走的佛教仪式,据称是于七世纪前半从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七至八世纪曾经盛行一时,之后渐渐衰退,最终销声匿迹。法隆寺进献宝物的伎乐面具共有三种,包括19个使用樟木制作的面具,9个使用桐木制作的面具以及3个使用干漆制作的面具。可以认为樟木的是在七世纪后半至八世纪初期制作,其他则是在八世纪制作的。

 Image of "木工、漆器" 
第4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法隆寺宝物中的木工、漆器包含有佛具、日用器具、乐器、文具、计量器、武器与武具等多个领域的作品,其制作时期横跨飞鸟时代(593-710)至江户时代(1603-1868)。其中,法隆寺高僧——行信僧都所献纳的竹橱子、表面贴有沉香薄片的木纹精美的木绘经箱等,都作为奈良时代(710-794)的精品而闻名遐迩。另外,墨书铭中明确记载其制作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中国四川省的七弦琴、近年研究发现其交易中曾有古代波斯人参与的香木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品不仅使我们了解到日本古代的美术工艺,更使我们能一窥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真实样态。

作品解说(PDF)

 Image of "金工" 
第5展室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法隆寺宝物中的金属工艺品主要为佛具,从用途上可分为供养具、僧具、密教法具、梵音具等。其制作时期横跨飞鸟至江户时代,但以奈良时代为主。既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传来的作品,也含有众多在日本制作的作品。其中,“龙首水瓶”反映出古代波斯与唐代中国间的密切交流;“鹊尾带柄香炉”堪称日本最古老的柄香炉;“海矶镜”为奈良时代天平八年(736年)光明皇后供奉给法隆寺之物;此外还有相传圣德太子撰写《法华义疏》时所曾使用的墨台、水滴、匙等。这些都是法隆寺进献宝物中金属工艺的代表性名品。